3. 1 液体电介质的极化与损耗
一切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都会出现极化、损耗等问题,本小节对液体电介质的极化与损耗问题进行阐述。
3.1. 1 液体电介质的极化
1 . 极化的定 义
电介质中正、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沿电方向作有限位移,形成电矩(即偶极矩)的现象叫做介质的极化,如图 3- 1 所示 。
2 . 电介质的 介电常数
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可用 介电常数 的大小来表示,它与该电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还受温度、外加电场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极性分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即使没有外电场的作用,分子本身也具有电矩。由中性分 子构成的电介质则称为中性电介质。
根据之前所学可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量 C 与平板电极的面 积 A 成正比,与平板电极间的距 离 d 成反比,其比例 常数 取决于介质的特性。
以图 3- 1 为例,如果极间为真 空 ( 见 图 3-1a ) ,其电容量为
式中 ε 0 — — 真空中的 介电常数 ,其值 为 2.886×10 -16 F/c m ;
A — — 极板面 积 ( cm 2 ) ;
d — — 极间距 离 (cm ) 。
当平板间放入介质后 ( 见 图 3-1b ) ,电容量将增大为
式 中 ε — — 介质的 介电常数 。
可以看出,在相同直流 电压 的作用下,由于介质的极化,使得介质表面出现了与极板电荷异号的束缚电荷,电荷量为 Q ' ,相应地要从电源吸取等量的异性电荷到极板上,极板上的电荷量 为 Q ,则有
对于同一平板电容器,放入介质不同,介质极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极板上的电荷量 Q 不同, 则 Q/Q 0 可以反映在相同条件下不同介质极化现象的强弱,于是便有
ε r 称为电介质的相对 介电常数 ,可用来表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现象的强弱,其值由电介质本身材料决定。 表 3- 1 中列出部分液体电介质 在 2 0 ℃ 时工频 电压 下 ε r 的值,对于液体介质, ε r 通常 在 2~ 6 之间。
表 3-1 部分常用液体电介质 ε r 的值
材料属性 |
名称 |
(工频 , 2 0 ℃ ) |
弱极性 |
变压器油 |
2.2 |
硅有机液体 |
2.2~2.8 |
|
极性 |
蓖麻油 |
4.5 |
氯化联苯 |
4.6~5.2 |
|
强极性 |
酒精 |
33 |
水 |
81 |
3 . 液体电介质 介电常数
1 ) 中性、弱极性液体电介质:中性、弱极性液体电介质的 介电常数 不大,其值 在 1. 8 ~ 2. 8 的范围内, 介电常数 与温度的关系与单位体积分子数与温度的关系接近一致。石油、苯、四氯化碳、硅油等均为中性液体介质。
2 ) 极性液体电介质:这类介质通常具有较大的 介电常数 ,如果作为电容器的浸渍剂,可使电容器的比电容增大。但这类电介质通常都伴随一个缺点,就是在交变电场中的 介质损耗 较大,故在高 电压绝缘 中很少应用,只有蓖麻油和几种合成液体介质在某些场合有应用。
4 . 极化的基本形式
(1 ) 电子位移极化
在外电场
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迹将相对于原子核发生弹性位移,如图
3-
2
所示。这样,正、负
电荷作用中心不再重合而出现感应偶极矩
,其值为
(
矢量
的方向
由
-
q
指
向
+q
)
。这种极化方式称为电子
位移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特点:
1 ) 存在于一切电介质中;
2 ) 完成极化时间极短, 约 10 -15 s ,其 ε r 不受外电场频率影响;
3 ) 极化程度取决于电场 强度 E ,由于温度不足以引起质子内部电子能量状态变化,所以温度对该种极化影响极小;
4 ) 极化是弹性的,去掉外加电场,极化可立即恢复,极化时消耗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称 为 “ 无损极 化 " 。
(2 ) 离子位移极化
在由离子结合成的电介质中,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使得正、负离子产生有限的位移,平均地具有了电场方向的偶极矩,这种极化称为离子位移极化,如图 3- 3 所示。
离子位移极化特点:
1 ) 只存在于离子结构的电介质中;
2 ) 极化建立所需时间极短, 约 10 -13 ~ 10 -12 s ,因此 ε r 不受外电场频率影响;
3) ε r 具有正温度系数,温度上升,离子间距增大,一方面使得离子间结合力减弱,极化程度增加,另一方面使得离子密度减小,极化程度降低,而前者影响大于后者,所以这种极化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4 ) 该极化也是弹性的,无能量损失。
(3 ) 偶极子极化
有些电介质的分子很特别,具有固有的电矩,即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重合,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这种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例如,蓖麻油、氯化联苯等。
每个极性分子都是偶极子,具有一定的电矩,但当不存在电场时,这些偶极子因热运动而杂乱无序地排列,如图 3-4 a 所示,宏观电矩等 于 0 。因而整个介质对外不表现出极性。外加电场后,原先无序排列的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做较有规则的排列,如 图 3-4 b 所 示 ( 实际上,由于热运动和分子间束缚电场存在,不是所有的偶极子都能转到与电场方向一 致 ) ,因而显示出极性,这种极化方式称为偶极子极化或转向极化。
偶极子极化特点:
1 ) 存在于偶极性电介质中;
2 ) 极化建立时间较长, 约 10 -6 ~ 10 -2 s ,因此这种极化与频率有着较大关系。频率较高 时,偶极子极化跟不上电场变化,从而使极化减弱,如图 3- 5 所示, ε r 随频率增加而减小;
3 ) 温度对偶极子极化影响大。温度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妨碍偶极子沿着电场方向转向,极化减弱;温度很低时,分子间联系紧密,偶极子难以转向,不易极化,所以随着温度增加,极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如 图 3- 6 所示。
4 ) 偶极子极化为非弹性的,偶极子在转向时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摩擦力而消耗能量,因此也称其 为 “ 有损极 化 " 。
(4 ) 夹层极化
上述三种极化都是由带电质点的弹性位移或转向形成的,而夹层极化的机理与上述不同,它是由带电质点的位移形成的。
在实际的 电气 设备中,常采用多层电介质 绝缘 结构,如电缆、电机和变压器绕组等,在两层介质之间常夹有油层、胶层等,形成多层介质结构。凡是由不同 介电常数 和电导率的多种电介质组成的 绝缘 结构,在外加电场后,各层 电压 将从开始时按 介电常数 分布逐渐过渡到稳态时按电导率分布。在 电压 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夹层界面上会集聚起一些电荷,使整个介质的等值电容增大,这种极化方式称为夹层介质界面极化,简称夹层极化。
以简单的平行平板电极间的双层电介质为例对其进行说明。如图 3- 7 所示,以 ε 1 、 γ 1 、 C 1 、 G 1 、 d 1 和 U 1 分别表示第一层电介质的 介电常数 、电导率、等效电容、等效电导、厚度和分配到的 电压 ;而第二层对应参数为 ε 2 、 γ 2 、 C 2 、 G 2 、 d 2 和 U 2 。两层面积相同,外 加直流 电压 为 U 。
设在 t= 0 瞬间合上开关,两层电介质上的 电压 分配将与电容成反比,即
这时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上没有多余的整空间电荷或负空间电荷。到达稳态后, 电压 分配将与电导成反比,即
在一般情况下,
,
可见有一个
电压
重新分配的过程,
即
C
1
、
C
2
上的电荷要重新
分配。
设
C
1
t= 0 时 , U 1 >U 2
t → ∞ 时 , U 1 2
夹层极化特点:
1 ) 这种极化存在于不均匀夹层介质中,极化过程有能量损耗,属 于 “ 有损极 化 " ;
2 ) 极化建立时间很长,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有的甚至长达几小时,因此,这种极化只适用于低频情况。
将上述各种极化总结见表 3- 2 。
表 3-2 电介质极化种类及比较
极化种类 |
产生场合 |
所需时间 |
能量损 耗 |
产生原因 |
电子位移极化 |
任何电介质 |
1 0 -15 s |
无 |
束缚电子运行轨道偏移 |
离子位移极化 |
离子结构电介质 |
1 0 -13 s |
几乎没有 |
离子的相对偏移 |
偶极子极化 |
极性电介质 |
1 0 -15 ~10 -2 s |
有 |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 |
夹层极化 |
多层介质交界面 |
1 0 -1 ~ 数小时 |
有 |
自由电荷的移动 |
5 . 极化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1 ) 选择 绝缘 。在选择高 电压 设备的 绝缘 材料时,除了要考虑材料 绝缘强度 外,还应该考虑相对电介质 常数 ε r 。例如,在制造电容时,要选择 ε r 大的材料作为极板间的 绝缘 介质,以使电容器单位容量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在制造电缆时,则要选择 ε r 小的 绝缘 材 料作为缆芯与外皮间的 绝缘 介质,以减小充电电流。其他 绝缘 情况也往往希望选用 ε r 小的 绝缘 材料。
2 )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一般高 电压电气 设备中的 绝缘 常常是由几种电介质组合而成的。在交流及冲击 电压 下,串联电介质中的电场 强度 是按与 ε r 成反比分布的,这样使得外加 电压 的大部分常常为 ε r 小的材料负担,从而降低了整体的 绝缘强度 。因此,要注意选择 ε r ,使各层电介质的电场分布较为均匀。
3) 介质损耗 与极化类型有关,而 介质损耗 是 绝缘 老化与热 击穿 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 ) 在 绝缘 预防性试验中,夹层极化现象可用来判断 绝缘 状况。
3.1. 2 液体电介质的损耗
1. 电 介质损耗 基本概念
在电场作用下,实际电介质总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包括由电导引起的某些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 ( 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 等 ) 引起的损耗,称为 介质损耗 。
在直流 电压 的作用下,电介质中没有周期性的极化过程,只要外加 电压 还没有达到引起局部放电的数值, 介质损耗 将仅由电导引起,所以用电导率和表面电导率两个物理量足以说明问题,不必再引入 介质损耗 概念。
在交流
电压
下,流过电介质的电流
包含有功分量
和无功分量
,即
图 3- 8 为此时 电压 、电流相量图,由此可以看出介质功率损耗为
式 中 ω — — 电源角频率;
φ — — 功率因数角;
δ —— 介质损耗 角。
介质损耗 角 δ 为功率因数角 φ 的余角,其正切 值 tan δ 称为 介质损耗 因数,常用百分 数 (% ) 表示。
可以看出, 介质损耗 P 值的大小与所加 电压 U 、试品电容 量 C 、电源频率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关系,因此并不适合用来比较各种 绝缘 材料损耗特性的优劣。 而 tan δ 是一个仅取决于 材料损耗特性的值,与其他的因素无关,所以通常可以用 介质损耗 正切 tan δ 作为综合反映电 介质损耗 特性优劣的一个指标,因 此 tan δ 也称为 介质损耗 因数,在测量和监控各种电力设备 绝缘 特性时 , tan δ 的测量已经是电力系统 绝缘 预防性试验的最重要项目之一。
有损介质更细致的等效电路如图 3-9 a 所示,图中 , C 1 代表介质的无损极 化 ( 电子式和离子式极 化 ) , C 2 和 R 2 代表各种有损极化, 而 R 3 则代表电导损耗。在这个等效电路加上直流 电压 时,电介质中流过的将是电容电 流 i 1 、吸收电流 i 2 和传导电 流 i 3 。电容电流在加压瞬间数值很大,但迅速下降到零,是一极短暂的充电电流;吸收电 流 i 2 则随加 电压 时间增长而逐渐减小,比充电电流的下降要慢得多,约经数十分钟才衰减到零,具体时间长短取决于 绝缘 的种类、不均匀程度和结构;传导电流 i 3 是长期存在的电流分量。这三个电流分量加在一起,即得出 图 3-1 0 中的总电 流 i ,它表示在直流 电压 作用下,流过 绝缘 的总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吸收曲线。
如果施加的是交流
电压
,那么纯电容电流
、反映吸收现象的电流
和电导电流
,都将长期存在,而总电流
等于三者的相量和。
反映有损极化或吸收现象的电流
又可以分解为有功分量
和无功分量
,如
图
3-9
b
所示。
上述三支路等效电路可进一步简化为 电阻 、电容的并联等效电路或串联等效电路。若 介质损耗 主要由电导所引起,常采用并联等效电路;如果 介质损耗 主要由极化所引起,则常采用串联等效电路。现分述如下:
(1 ) 并联等效电路
如果把图
3-
9
中的电流归并成由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两部分组成,即可得
图
3-8
b
所示的并联等效电路,图中
,
C
p
代表无功电流
的等效电容
、
R
则代表有功电流
的等效
电阻
。其中
介质损耗 因数 tan δ 等于有功电流与无功电流的比值,即
此时电路的功率损耗为
可见与式 (3-7 ) 所得到的功率损耗相同。
(2 ) 串联等效电路
上述有损电介质也可用一只理想的无损耗电容 C S 和一个 电阻 r 相 串 联的等效电路来代替,如 图 3-11 a 所示。
由图 3-11 b 的相量图可得
由
,
可得电路功率损耗:
因为 介质损耗 角 δ 的值一般很小, 则 cos δ ≈ 1 ,可得
用两种等效电路所得出的
tan
δ
和
P
理应相同,所以只要把
式
(3-11
)
与
式
(3-14
)
加以比较,即可
得
C
s
≈
C
p
,说明两种等效电路中的电容值几乎相同,可以用同一电
容
C
来表示。另外,由
式
(3-10
)
和
式
(3-12
)
可
得
r/R
≈
tan
2
δ
,可
见
r<
2 . 液体电 介质损耗
(1 ) 非极性和弱极性液体电 介质损耗
非极性和弱极性液体介质 ( 如变压器 油 ) 的极化损耗很小,其损耗主要由电导引起, 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 介质损耗 因 数 ) 为
一般非极性和弱极性液体介质的电导率 γ 很小。低频下这类液体介质的 ε 、 P 、 tan δ 与频率 ω 的关系如 图 3-1 2 所示,而在高频 下,由于极性杂质等因素影响,可能使 tan δ 显著增大。
(2 ) 极性液体电 介质损耗
极性液体介质
(
如蓖麻油、氯化联苯
等
)
除了电导损耗外,还存在极化损耗。它
们的
tan
δ
与温度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如
图
3-1
3
所示。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这样来解释:在低温时,极化损耗和电导损耗都较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的粘度减小,偶极子转向极化增强,电导损耗也在增大,所以总的
tan
δ
也上升,并
在
t=t
1
时达到极大值;
在
t
1
极性液体介质的 ε 和 tan δ 与电源角频率 ω 的关系如 图 3-1 4 所示。当 ω 较小时,偶极子的转向极化能跟上电场的交变,极化得以充分发展,此时的 ε 也最大。但此时偶极子单位时间的转向次数不多,因而极化损耗很小 , tan δ 也小,且主要由电导损耗引起。如 ω 减至很小时 , tan δ 反而又稍有增大,这是因为电容电流减小的结果。随着 ω 的增大,当转向极化逐渐跟不上电场的交变时, ε 开始下降,但由于转向频率增大仍会使极化损耗增加 、 tan δ 增大。一旦 ω 大到偶极子来不及转向时, ε 值变得最小而趋于某一定值 , tan δ 也变得很小,因为这时只存在 电子式极化了。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一定有一个 ta n δ 的极大值,其对应的角频率为 ω 0 。
油纸电力电缆用矿物油和松香的粘性复合浸溃剂,是一种极性液体介质。其中,矿物油是稀释剂,故油的成分增加时,复合剂的黏度减小,对应于一定频率下出现 tan δ 最大值的温度就向低温移动,而恒温下出现 的 tan δ 最大值的频率就向高频移动。 图 3-1 5 所示为工频 下松香复合剂的 tan δ 与温度关系图。
3.tan δ 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1 ) 选择 绝缘 。设计 绝缘 结构时,必须注意 绝缘 材料 的 tan δ , tan δ 过大会引起严重发热,容易使材料劣化,甚至导致热 击穿 。
2 ) 在 绝缘 预防性试验中判断 绝缘 状况。当 绝缘 受潮或劣化时 , tan δ 将急剧上升, 绝缘 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也可以通 过 tan δ 与 U 的关系曲线加以判断。
3) 介质损耗 引起的发热有时也可以利用。例如,电瓷生产中对泥坯加热即是在泥坯两端加上交流 电压 ,利用 介质损耗 发热加速泥坯的干燥过程。由于这种方法是利用材料本身 介质损耗 的发热,所以加热非常均匀。
电话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