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699145010
article技术文章
首页 > 技术文章 >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更新时间:2024-05-11      点击次数:1157

高分子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

高分子材料的 摩擦 学行为规律具有强的系统依赖性,而且 材料的 磨损 与其 摩擦系数 并不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需要分别讨论 摩擦 机理和 磨损 机理。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高分子摩擦的有关理论

由于聚四氟乙烯 (PTFE,F4 4 F) 在高分子材料 摩擦 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它的用途相当广泛,从普通机械到有 苛刻使用条件的装置上都在使 用。人们很早就对 PTFE 摩擦 机理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而从这些研究得到的 认识又往往被直接移用到其他高分子材料上,因此,在讨论高分子材料的 摩擦 理论 之前,先来考察PTFE的 摩擦 机理,然后逐步推广可以得到高分子 摩擦 的相关 理论。

PTFE 类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的 摩擦 性质。当这类材料的滑块在光滑与洁净 的表面上低速滑行时,起始阶段的 摩擦系数 相当高(达0.2~0.3);这时,有部分 “团块"转移到对摩表面上去,这些“团块"的厚度为0 .1~10μ m; 一般来说,若继续 运动, 摩擦系数 就会急剧下降,而且 PTFE 将以薄膜形式转移到对摩面上;这层薄 膜在对摩面上紧密贴合,薄膜的大分子依照运动方向高度定向;很显然,这层转移膜与高分子基体一样,表面能很低,与对摩表面的黏着一开始很轻微;初始的黏着 状态一旦被滑块接触区周围的物料克服,高分子材料内部的大分子就很容易被拉 出结晶区而按 滑动 方向定向;这不依赖于它们的结晶度或分子量,似乎主要与分子 链的光滑外形有关。为了进一步了解 PTFE 摩擦 机理,首先要认识它的 分子 结构。

1.聚四氟乙烯的分子结构

1938年,杜邦公司的罗伊·普朗克特偶然 间发现了 PTFE, 并且在十年内完成商业化生产 设施的建立,使 PTFE 得到普及。通常, PTFE 是由四氟乙烯气体分子在一定压力下的水溶液 中通过自由基聚合而成,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 10 。聚合后产生光滑的线性链,而没有分支或 大的侧基,其结构式如图5-32所示。 图5-32 PTFE 的结构式 此大分子主链上的碳原子间以及碳原子与 氟原子之间的单键,可以作有限的自由转动。 C—C 键能为347.0 kJ/mol,C—F 的键能为427.9 kJ/mol, 是已知键能中较强的 (C—N 的键能只有2 88.9 kJ/mol,C— I 的键能只有219.4 kJ/mol) 。所以, PTF E 分子内结合牢固。与平面锯齿形的聚乙 烯链的碳骨架(其每个 CH₂ 基都能够沿着它 相邻的键旋转180°)不同, PTFE 的碳 链骨架必须采取螺旋构象以沿着它的长度去适应 尺寸更大的氟原子, PTFE 的大 分子构型如图5-33所示。在19℃或更低的温度中,PTFE为三斜晶系,螺旋形大 分子中每13个碳原子扭转180°,其轴向间距为1.7 nm; 在高于1 9℃时变为六方晶 系,每15个碳原子扭转180°,轴向间距为2 nm 。这种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大分子链 型式的转变可以引起 PTFE 的比容有1%的突变。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2.聚四氟乙烯分子结构的特点

(1)C—C 键与 C—F 键结合能大,分子内结合牢固,而分子间结合为范德华 力,结合力弱。所以,相比之下,分子链不易断裂与分解,而大分子较易于解脱与 滑移。

(2)相邻大分子的氟原子的负电荷有相斥作用,导致了极低的内聚力。这与 已经观测到的短链氟化的烃类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的结果是一致的。例如,氟化

烃的表面张力为12×10~³ N/m, 而非氟化烃的为30×10-³ N/m 。水在聚四氟乙烯上的接触角很大(约110°),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两块聚四氟乙烯之间固有黏着 力很小。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3)由于氟原子体积大,又相互排斥,以致整个大分子链不能呈平面锯齿形而 呈螺旋形,并且比较僵硬。大分子链的这种硬棒状特性,加上上面所说的分子间引 力小,使得它的熔体黏度高,不溶于任何溶剂,具有表面不黏性与润滑性等。

(4)分子链没有支链。通过 X 射线衍射的研究发现, PTFE 大分子的外部由 分布得相当平滑的电子所包围,分子呈柱状的 “流线型"结构,这也使得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大大减小。

3.聚四氟乙烯的凝聚态结构

由于 PTFE 具有平滑和线性的分子结构,通过聚合所得到的粉料其结晶度可 高达92%~98%,熔点在大约342℃;然而,由 于其具有极其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PTFE 在这种温度下并不真正地熔融。因此, PTFE 成型通常采用冷压后烧结工艺,而在加压烧结之前, PTFE 复合材料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填料颗粒和 PTFE 末而形成。

人们通常认为经过烧结的 PTFE 会形成 “段"状的微观结构(图5- 34),其中分 子链与链轴在薄晶片的平面内方向是平行的;晶片之间由无定形区分开,它们堆积 在一起形成 PTFE “段"状结构。通过观察断面上沿着“段"的长度方向上的条 纹间距,经过推断认为晶片厚度大致在20~30 nm 范围内。

4.高分子材料的摩擦学说

(1)转移说。此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 出,随后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这 是被广泛地用来解释高分子材料 摩擦 机理的学 说,以至于一提到高分子材料 摩擦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用到 “转移"这个词[19]。以半结晶性的 PTFE 为例来说,当它与 其他物体对摩时,由于 PTFE 的大分子容易被拉出结 晶区,因而在 摩擦 之初就向对 摩面转移,以库仑力和分子间作用力在对摩面上形成一层20~30 nm 厚的薄膜(另 一说厚度仅为0.56 nm) 。构成这层薄膜的分子沿着 滑动 方向高度定向,从而变 成了 PTFE 之间的 摩擦 。在较高温度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因为 这时从表层中拉 扯出来的是晶片而不是分子链,转移膜也可能增厚。

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机理

5-34聚四氟乙烯的聚集 态结构

PTFE 之所以向对摩面转移是由于其内聚能小,分子间结合力弱。 PTFE 间摩 擦力小是由于其分子结构呈螺旋形、僵硬的棒状,以及氟原子间 的排斥作用等;由 PTFE光滑的大分子链,使其在对摩面的转移膜上相互容易 滑动 ,而且不会继续 拉扯出其它分子链,从而使 摩擦系数 较低,转移膜增厚的趋势也很小,因此 磨损 低。这一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证明:若在大分子的链上引入等距离的大侧基 基团,则 摩擦 力、转移程度和 磨损 都增高;例如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以及聚三氟氯 乙烯等高分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侧基基团,在 滑动 过程中作用较强而造成表面应 变较大。

根据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高分子材料若具有与 PTFE 及聚乙烯那样光滑的 大分子链外形,同时具有较低的分子间力,则可以出现上述的因转移而易于 滑动 摩擦 行为,比如全同立构聚苯乙烯就可能属于此类高分 子;反之, 摩擦 就会加剧, 比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 的大分子链的主链上有体积较大的苯环,而且 支链结构又不对称,当 PTFE 与之相接触过程中,即使只是轻微接触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相互吸引、黏着的趋势。对摩过程开始后,立即有 PTFE 转移到 P ET (估计 PTFE 的单分子覆盖),除了发生质量转移外,因作用力较强同时还发生了化学 键的断裂;同时, PTFE 表面上也出现了 PET 的转移。

在两种情况下,聚四氟乙烯向对摩面的转移将出现困难:

①当对摩面的粗糙度较高时,如超过几个微米;

②当 滑动 速度较高,或本体温度较低时,拉出分子链的力与在另一个表面上 滑动 的力会使 PTFE 屈服而撕裂形成大的团块而不是转移膜。

上述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分子链的运动为半自动应力热活化 过程, 在较高的 滑动 速度下(如每秒相对 滑动 达几米时), 热被增加了的剪切速率所 补偿,分子链间的 滑动 又重新变得比较容易。当 滑动 速度很高时,高分子材料表面 会熔化,若产生的 摩擦 热未传导至高分子材料内部(使之软化),其 摩擦 磨损 可能减小。但如果 滑动 产生过高的温度,会使高分子材 料出现氧化或分解。

(2)转移与依附说[19]。研究发现, PTFE 与其 他材料对摩时,在对摩面上形 成的薄膜是由转移膜与依附层编织而成。据研究发现,即使采用精密 摩擦 副,且经过仔细磨合,由于存在宏观的不平度、不直度、不圆度等几何误差以及尺寸误差等 因素,名义接触面积只有450 mm ² 的滑块,即便 在宏观上与对摩面也不可能达到 密合的程度。这会造成有一些区域根本不存在接触点,比如长方形滑块中可能有一个角或一侧或中部某一部位不接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表面上存 在微观粗糙度,在实际接触区域内部也只是突出 部位的凸峰与对摩面接触,真实接 触面积非常小。比如钢平板间的真实接触面积只是名义接触面积的1%~1% o (与 载荷、表面粗糙度、几何精度等因素相关),而通常高分子材料对摩面的真实接触 面积比较大。

用于防护的固体润滑膜,通常采用喷涂、蒸涂、溅射、电镀及电泳等化学或物理 方法制备得到;此材料属于完整的、覆盖整个表面的薄膜。而 PTFE 与金属对摩过 程中,只是在真实接触区域才会形成转移膜。由 于几何精度及偏压等因素, PTFE 与金属的对摩面中未接触的区域不会存在转移膜,因此,转移膜并非一张完整的、 覆盖整个名义接触面积的薄膜;在接触区域内,转移膜也只是存在于真正直接接触 的部位。因此通常所说的 PTFE “转移膜"是既不太规整又不太连 续的薄膜;确 切地说,它只是许多微小而又互相孤立的薄膜的统称。然而,无论从宏观测定还是 从微观上观察,都会发现 PTFE 在对摩面上覆盖的面积 远远超过其真实接触面积,这是因为在转移膜之外还存在 PTFE 的依附层。依附层的特征如下;

①依附层在两对摩面的分布是大体均匀却不连续,是由依 附于接触区域周围 与真实接触区域周围的 PTFE 磨屑形成,厚度也不统一。

②依附层并非固定不动。

③依附层的形成改善了两对摩面的粗糙度。

④依附层有利于 摩擦 过程中形成转移膜。

⑤依附层的存在使接触表面的 摩擦 状况改善,并使 磨损 降低。

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依附层的存在的证据:在未接触过的区域中发现了 PTFE 。因此,可进行如下分析:在与 PTFE 对摩过的金属对摩面上,每个转移膜区 域周围存在依附膜,而每个依附膜区域的周围是转移膜;最终,大体上连 续的 PTFE 表层由所存在的转移膜与依附膜交织而形成。

虽在工程实际中已经开始运用转移膜与依附层,例如,根据此理论,就可以预 先在 PTFE 的对摩面上(用另外的 PTFE )进行转移与依附处理,从而减少使用 时的 摩擦 磨损 ,但在理论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3)黏着学说。简单的黏着理论最初是在研究金属干 摩擦 过程中提出的, 此理论认为真实接触点上接触应力很大,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牢固 的黏结合,这就 是黏着。在切向力作用下,这些黏结点发生断裂,接着会发生 滑动 。所谓 摩擦 就是 黏着与 滑动 交替进行的过程,而交错排列的两表面间凸峰阻挡作用几乎可忽略。 修正的黏着理论认为,法向载荷与切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使黏 结点增大;有污染膜 的干 摩擦 黏着理论则认为,在存在污染膜的情况下,黏着减轻 滑动 变得较为容 易[79]。就高分子材料干 摩擦 来说,许多学者都认为,通常可以用金属的黏 着和滑 动机理来阐明。黏着理论已经在金属 摩擦 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特别是经过修正 后,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很深入,而且已为大量实验与工程实际应 用的事例所验证。 然而,人们对于高分子材料黏着的研究和讨论还不够充分,迄 今为止还有许多问题 有待探讨。其基本的讨论如下:

通常认为,高分子材料的黏着比金属弱,已经有资料对此进行阐明。当用黏着 系数 (等于拉力与垂直力之比)来衡量材料的黏着 强弱程度(表5-9),高分子材料 的黏着 系数 比金属以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的小很多。因此,当将一种 硬材料(比如 )在一种相对软的材料(比如高分子材料 )上 滑动 时,存在两种主要的物理作用 支配着此体系的 摩擦 行为:一种是黏着作用,还有一种作用是体系的形变。

5-9几种材料的黏着 系数

材料

黏着系数

金刚石

1

玻璃

1

碳化钨

1

金属( Fe , Cd , Zn , Co , Ag )

1

Cu,Ag的厚氧化膜

1

聚苯乙烯

0.5~0.7

聚四氟乙烯

0*

*聚四氟乙烯的数值推测为“0"。

(4)二项式定律。苏联学者克拉盖尔斯基等人认为 滑动摩擦 是克服表面 粗糙峰的机械啮合和分子吸引力的过程,因而 摩擦 力就是机械和分子作用阻力的总和。 摩擦 二项式定律经实验证实非常适合于边界润滑,也适用于某些干 摩擦 态,特别是实际接触面积较大的 摩擦 问题,例如决定堤坝与岩面基础的 滑动 以及计 算黏接接头的承载能力,一般来说此理论对解释高分子材料 摩擦 行为 有比较大的 作用。



北京中航时代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联系人:石磊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号
  • 邮箱:zhsdyq@163.com
  • 传真:86-010-80224846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2025 北京中航时代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56468797号-1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